灯光。大部分书店,不论规模大小,对灯光的处理很成问题。书店是最需要明亮的光照的,读者在阅读、选择的过程中,没有足够的照明是很痛苦的。北京图书大厦,特别是它的一楼,有这个问题。湖北的一家大型书店,也请了设计公司,还特意介绍了它对于书店照明的理解,说是“书店要惜光如金,整体光线的朦胧暗合了读者求静的心理”。不知道这个说法是怎么想出来的。那家书店我也去看过,也确实是朦胧的灯光,还配上沉闷深色的大色块,倒像是开了间酒吧。这是一种没有感觉的设计,体现的是设计思想的严重不到位。书店卖场灯光的光照度,应考虑500lx,至少不能低于400lx,不然,读者用眼会很疲劳。上海某书局,在光照上走的是另一条路子,即不够明亮,可能风格使然,但效果也就不理想。在福州路上,若是离开这家书局,再走进邻近的上海书城,我的感觉就是书店必须是明亮的,这两家书店的处理差异可以印证我的观点。在明亮之外,还要考虑阅读区与休息区、通道灯光强弱的变化,冷暖光的交错。灯光是卖场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。
书架的制作。不要在书架上省钱。省钱的地方很多,但书架一定要讲究。一是要用木材,不要使用金属或玻璃,木材有一种亲和力;二是要讲究宽度和高度,用木材的书架宽度不宜超过900毫米,高度也要看一下;三是要考虑日后的变化与发展。有些书店,将书架按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做成不同颜色,我倒以为恰恰犯了一个大忌。图书永远处于动态之中,数量的增减不会停滞,色块定死了,变化没有了,市场变,书店不变,看似周到,其实僵化。
通道。卖场的通道,主通道、次通道,在一个平面上要通盘考虑,形成回路。没有区别,读者在一个大面积的卖场容易迷失方向。要计算可能的客流量,给出主、次通道的宽度数据。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,这个要求是不一样的。而书架之间,也要表明间距,一般不少于1200毫米,为的是给通过的读者留一个缝隙。
类别的过渡与隔断。不同类别图书的陈列,有的要考虑自然过渡,如经济与法律、哲学与社会学与历史、科技各个门类之间、汉语与外语等等之间的自然过渡,在设计主、次通道时应该已经预计到了,以通道的方式过渡是好的办法。而一些类别的陈列,则要考虑与其他类别的隔断,如音像制品、少儿或中小学文教图书,尽可能安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。
出版社专架。出版社设专架,可能是出版社的一种需要,但不会是读者的普遍需求。除了特别的状态,如三联这样品牌特别突出的出版社,如某些特别专业的出版社,出版社这个概念对于读者不是关键的,也不是必须的。读者感兴趣的,其实只有图书本身。上海书城一楼中庭,也就是书城最好的位置,充满了上海各个出版社的专架,我的理解是一处败笔。读者需要的,毕竟不是特定的某一家出版社的品种,按类陈列能够给读者一个明确的范围。专架呢?却是明显地在替出版社做形象广告了。其实,将产品陈列好了,做好了,出版社不会不满意的,尊重图书,也包含了尊重出版社有效劳动的意思在其中。不安置出版社的灯箱广告也是同一个理由。出版社的形象广告,在乎的有出版社、有书店,因为有收入,但读者很无所谓。2002年的畅销书首推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,可有多少读者在意中信出版社呢?铺天盖地的灯箱广告,企业形象的宣传,如果换成产品的宣传呢?
书店的纯度。书店毕竟是书店,图书永远是主体,图书的材质可以变,也一直在变,但本质是没有变化的。在目前,音像制品、电子出版物,都可以理解成不同材质的图书。但很多商品,它不是书店的应有之义。在书店卖场内,卖眼镜,卖手机,卖剃须刀,卖麻将牌,还美其名曰“一站式服务”、“多元化经营”。真的想多元化经营,宁肯将书店收缩到一个楼面,也要将它做得纯粹一点。最近看了两家说是营业面积很大的书店,就感到了这样的尴尬。譬如重庆的那一家,其实真正卖书的面积还不到1万平方米,何必将战线拉得那么长呢,现有的四个楼面,两个一心一意卖书,两个一心一意卖其他商品,完全可以避免目前的不尴不尬。书店这个概念,被边际化了,成了大文化的代名词,所以那些文化用品,甚至仅仅是读书人的生活用品(有的还不是读书人的专用品,譬如眼镜),都成了图书的兄弟姐妹,理应和平共处了。书店不纯了,至少不是我理想中的书店。
提示牌。提示牌的图案和文字,在浙江图书大厦的设计过程中,曾组织过员工进行讨论和研究,其成果,是出现了两块很有代表性的提示牌:一块是“小心路滑”,没有采用其他商家的通用图案,而是画了一只大象踩在滑板上的卡通形象;一块是一处较低的楼梯口,“小心碰头”的图案是长颈鹿低下了头,也是卡通画。这是对这两类麻烦充满友善的提示,也表达了谅解的请求。有时候,这样的提示直接反映了书店的定位。慕名去了一家开业不到一个月的超级书店,好不容易在三楼找到洗手间,却关闭着,告示“洗手间已坏,请勿使用”。没办法,再打听,再找。当时就想,如果告示牌多写一句话,告诉读者哪里还有能使用的洗手间,感觉应该更好吧。
宣传标语。直言不讳,我是很烦书店卖场出现宣传的,书店要找准自己的位置,不要扮演教育读者的角色,也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读者。一家新开张的超级书店,大厅内标语口号顶天立地,一会儿说自己有多少多少个“一流”,一会儿表扬自己替当地人民造福了,总觉得很不合适。
书店门口的广场。很羡慕北京图书大厦,有那么漂亮的一块广场。也看到很糟糕的情况,重庆的一家超级书店,也有一块不小的广场,去的那几天变成了体育彩票发行现场,人声鼎沸,嘈杂无比。非常难受,这样的书店,哪怕再大再好,我也不想停留。
还有很多的细节:例如室内植物。上海思考乐书局徐家汇那个店,它的中心区有一个植物,栽了一圈毛竹,可惜是塑料的,怎么缺也不缺真的,塑料的感觉就差了,当然拍成照片效果还是不错的,站在边上感觉还是差了点,尽量不用假的,假的还不如不用,而用真的,费用也不是很大。
读者休息座位。书店应当提供休息座位,但不能过于舒服。因为读者的素质不一,座位太舒服以后,有些读者的坐像难看,不但有损他本人的形象,还会影响书店形象。此外,还有休息座位的摆放,如果通道已经很窄,再放个休息座位,通过的读者与坐在座位看书的人都很难受,这样的设计需要改进。
背景音乐和广播找人。背景音乐,开始浙江图书大厦也有,后来有读者提意见,有些读者喜欢安静,有些读者希望提供背景音乐,但我们考虑要照顾喜欢安静的读者,因为书店整个气氛应该是安静的,于是就把背景音乐取消了。至于广播找人,一开始也为读者提供这方面服务,但后来发现,广播找人停不下来,总是要找人,找小孩特别多,而且有了广播找人以后他自己根本就不找了,很吵,影响其他读者的购书情绪,因此干脆停了。